“麦芒杯”第一届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5-03-18

一、大赛基本情况

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英文名称:ChinaGraduate Contest on Application,Designand Innovationof Mobile-Terminal)(以下简称“大赛”)是“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赛事之一。大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并联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并下设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秘书处常设于北京邮电大学。第一届大赛由北京邮电大学负责承办,由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赞助冠名“麦芒杯”。

二、大赛参赛资格、赛程设置及时间安排

1、参赛资格

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含在职研究生)均可参赛。参赛选手可以个人或组队的形式递交作品。

2、参赛形式

每队不超过4人,且每名队员只能参加一个队。每部参赛作品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以作者申报顺序排序。同时,每名指导教师最多限指导三个队参加比赛。(注:以大赛章程为准)

3、赛程设置和日程安排

大赛分为初赛和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其中:初赛阶段以学生网上提交参赛作品、评审专家网上匿名评审为主。全国总决赛为学生答辩、成果应用、现场展览展示与专家质询相结合的方式。时间安排如下:

(1)发布参赛通知及网上报名:2015年1月19日

(2)网上报名及作品提交截止日期:2015年6月6日

(3)参赛作品初审:2015年6月11日——7月7日

(4)参赛作品初审结果公示:2015年7月8日——7月15日

(5)发布参加总决赛名单及相关通知:2015年7月17日

(6)进入全国总决赛的作品修订与完善:7月18日——8月8日

(7)全国总决赛:2015年8月8日——8月10日

注:以上为初步拟定时间,具体时间以最新通知为准。

三、大赛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共有五个赛题,每个赛题里针对参赛作品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此外,根据参赛作品的质量,适时加设特等奖。并且,为获得等级奖的参赛队伍给予数额不等的现金奖励和颁发获奖证书。

同时,大赛还设立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和赞助单位冠名奖。为获得以上奖项的个人或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四、大赛赛题设置

共设有四个指定范围的赛题和一个自选赛题,同时每个赛题分为创意类、软件类、和硬件类三种作品形态,分别如下:

1、移动生活。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正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移动智能家居状态查询或控制软件,支持医疗健康、交通旅游、文化学习等活动的辅助软件;用于生活辅助的可与移动终端互联或直接接入移动网络的可穿戴式设备等。所提交的参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针对移动终端开发的APP软件、移动终端硬件设计方案,或是创意方案,所有与移动生活有关的作品均可提交。

2、移动商务。移动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低碳商务办公模式,能为企业和社会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如移动支付、移动采编、信息分享、移动办公、移动金融、移动政务、移动营销等。学生提交的参赛作品,可以是一个APP作品,也可是移动终端设备硬件设计方案,或是一个创意方案。所有与移动商务有关的作品均可提交。

3、移动娱乐。移动终端为人们随时、随地的享受各种娱乐提供了可能。如网络游戏、唱K软件、益智游戏等。作品既可是移动终端设备硬件设计方案、APP软件,也可是一个创意方案。所有与移动娱乐有关的作品均可提交。

4、移动云服务与移动互联网安全。移动云服务是云计算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可针对企业云服务、个人云服务和公共云服务及其安全等问题提交竞赛作品(不接受纯学术性研究成果,提交作品需反映其实际或潜在的应用价值)。作品内容可以是移动终端设备硬件设计方案、APP软件或一个创意。

5、自选项目。学生可根据移动终端或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或者用户的使用习惯,自行设计,拟定参赛题目和提交参赛作品。

注;由于测试等原因,所有需要操作系统支撑的作品只能在android平台上测试和运行。

五、作品提交内容

参赛选手提交作品时,需选择作品所属形态并提交相应的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创意类作品是指参赛选手根据实际研究,结合目前移动终端或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创造性的提出的某种想法和实施方案。创意类作品可不必提供演示实物,但必须是符合现实生活实际需要的。参赛选手在提交创意类作品时,需提供创意文档。具体要求如下:

①参赛作品创意的来源

②与国内外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

③说明参赛作品的可实现性

④说明参赛作品的应用价值或实际推广价值

⑤总结或者结论

2、软件类作品是指参赛选手根据实际研究,结合目前应用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程序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制作出的一个应用软件(app)。软件类参赛作品不仅要求有技术文档,还要有可供演示或操作的实物作品(由于时间原因,参赛选手提交的作品可能不是完整地app,但应能实现其主要功能)。在提交软件类作品时,参赛选手需提供技术文档和支撑资料(包括DEMO和Andriod应用程序)。其中:

①参赛作品创意的来源

②与国内外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

③说明参赛作品的功能特点或功能价值  

④说明应用程序的架构和软件测试情况

⑤说明技术的创新性

⑥说明参赛作品的应用价值或实际推广价值

⑦总结或者结论

⑧须提供操作说明(不限定格式)

演示DEMO:要求以影视压缩文档主流格式,分辨率不小于320X240,时长不超过5分钟。

3、硬件类作品是指参赛选手根据实际研究,结合目前应用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程序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制作出的关于移动终端硬件的设计方案(如电路设计等)。参赛选手在提交硬件类作品时,应提供技术文档和支撑资料(包括DEMO和设计框图)。其中:

技术文档要求如下:

①参赛作品创意的来源

②与国内外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

③说明参赛作品的功能特点或功能价值  

④方案设计说明以及原理分析  

⑤系统测试情况

⑥说明技术的创新性   

⑦说明参赛作品的应用价值或实际推广价值   

⑧总结或者结论

⑨提供操作说明(不限定格式)

演示DEMO:要求以影视压缩文档主流格式,分辨率不小于320X240,时长不超过5分钟。

六、作品评价指标

1、创意类作品评审指标:新颖性、应用或推广价值、可实现性以及资料完整度。

2、软件类作品评审指标:功能价值、推广价值、创新性、实现度、用户体验。

3、硬件类作品评审指标:功能价值、推广价值、创新性、实现度、用户体验。

 

研究生学院

201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