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汕大首次实施跨学科联合培养 - 艺术研究生将变身“全脑型”产品经理”
发布时间:2016-10-20

跨学科培养人才已非新鲜事。随着国际潮流趋势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教育战略。在国内,就有不少高校设置跨学科学习的制度规定。

随着我国对创新科技的重视,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艺术专业领域的跨学科联合培养在国内仍比较鲜见。近日,汕头大学首批8位由设计、工、商三个学科联合培养的艺术硕士研究生正式入学,这是汕大首次实施艺术研究生跨学科联合培养的尝试。

此次汕大开设“产品设计与创新战略”艺术研究生专业,意在孵化具有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全脑型”设计管理人才。“全脑型”艺术硕士如何培养?近日,记者多方走访,探秘汕大艺术研究生的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3年探索经验为专业设置奠基

“设计与商业思维犹如鱼和水的关系,只有结合在一起,‘鱼\’才能活。”谈及专业设置,汕大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长江工业设计中心执行主任李昊宇打开了话匣子。

李昊宇介绍,这一专业设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有铺垫。2013年,汕大艺术学院建立长江工业设计中心之时,就已将培养跨学科综合性人才的理念植入当中,至今已有3年的探索经验以及部分成效和资源。

“例如理学院研制出新材料,通过商学院构思包装、策划,然后交由艺术学院来设计出成品。”据李昊宇介绍,3年间,汕大艺术学院曾与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等有过多次课余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学院的人才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打造一个项目并使其顺利进入市场,这是艺术学院跨学科联合培养最初的尝试。

“当时合作虽然出成果,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汕头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商学院副教授、长江工业设计中心执行副主任梁强认为,艺术学院最初的这种跨学科合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成功,因为学生的投入度和参与度都十分局限。

“形式和效果都有了,但缺乏机制保障,因此我们三个学院都想尝试一把,在顶层设计上把机制确定下来。”梁强说。在最初尝试的基础上,艺术学院联合工学院、商学院,启动了产品设计与创新战略艺术硕士培养方案。2015年9月,以“产品设计与创新战略”艺术硕士学科为试点获得批准,首批招收的8名研究生也于今年8月份正式入学。

市场合作新形态催生人才需求

据梁强介绍,过去市场合作形态单一,即乙方满足甲方设计需求即可。但受制于诸多因素,甲方的设计不一定被市场认可,这容易造成一种商业上的恶性循环,“就目前而言,交叉学科的训练比较接近市场项目制的需求。”

梁强表示,随着近两年市场上原有的买卖关系逐渐向合伙制转变,甲乙双方的合作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有共同的合作目标,催生出对设计师的更高要求——设计师不再是单纯的设计师,而是对商业和市场有一定的把控能力,集许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

汕头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陈庆宣也告诉记者,他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企业都对设计管理人才呈现出极大的需求,并尝试谋求一种新型的合作形式。

“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最怕因为沟通不当导致环节中断。”李昊宇表示,如果产品做不出来,又耗费太多时间,企业家就会怀疑项目的定位,很有可能导致前期所做的一切付诸流水。“如果操作的人有经验、效率高,又对整个产品流程十分熟悉,那么各个环节就不会断掉。我们的专业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

李昊宇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过去艺术学院招收的研究生本科专业并非都是艺术专业,2010年他第一次带产品设计的研究生,有个学生本科专业为包装工程,本以为还需要重新教授艺术专业知识,没想到却有意外的惊喜——将他们原来的专业优势和工业设计结合能够发现,他们不仅有创意,整合能力也很强。“这位学生后来能够自己设计和管理项目,目前在一家大型企业任职。”李昊宇称,这些案例,都为该专业培养“全脑型”设计管理人才提供了有效借鉴。

毕业答辩将设置成产品路演

既要培养学生的高质审美、扎实设计能力,又要培养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学院在课程方面会如何设置?李昊宇称,艺术硕士的课程除了常规的艺术教育课程外,还设置了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与设计思维等课程,由商学院、工学院的老师授课。

“研究生将依托长江工业设计中心进行综合项目实践,届时毕业答辩会变成一次产品的路演,毕业生的项目从头跟到尾,无论从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或者设计的需求性而言,该毕业生答辩起来都会驾轻就熟。”梁强说。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2016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李楚烽本科期间修读的是工业设计专业和经济学专业双学位。李楚烽告诉记者,修读经济学是为了提高市场意识和管理意识,去年意外获悉汕大将开设联合培养专业,考虑到与自己修读双学位的初衷相符,就果断地报考了这个专业。

“这个新生专业并非简单地学习和整合3个领域的实践知识,而是要把理论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在实际项目中总结出更好的产品设计思路。”李楚烽说,过去一个多月,老师经常安排大家进工厂,接触和学习基本的生产工艺和最新的制造技术。

“作为产品经理的确是需要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和项目实践经验,如何整合3个领域的理论知识,实现1+1+1>3,是我们接下来要不断学习的目标。”虽然开学一个多月就感觉到课业上的困难,但李楚烽表示,接下来他们还要继续学习最新的科技文化和其他社会人文知识,以便日后更加胜任产品经理的角色。


原文链接 》》